建站频道
    当前位置: 中国美术家网 >> 艺术新闻 >> 新闻库 >> 综合新闻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《父亲》眼里的乡土绘画

        作者:明远2022-07-01 07:31:54 来源:北京日报
        《父亲》眼里的乡土绘画

        《父亲》系列手稿最终定稿

        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初登画坛即斩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,旋即被国家最高美术殿堂——中国美术馆收藏,并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插图。更重要的是,这幅画直面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让普通凡人以肖像形式呈现于绘画,成为“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”。它便是画家罗中立完成于1980年的油画《父亲》。

        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相似,罗中立的绘画之路可谓曲折。他16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美院附中,毕业后先到小县城一家钢铁厂当钳工,后凭着绘画天赋,兼任工厂“宣传干事”,参与墙报宣传工作和那个年代常见的“小人书”创作。命运的转折源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,而立之年的他考入四川美院,成为班里年龄最大的新生。

        正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出的“重返起点:罗中立回顾展 1965-2022”,以逾200件画作的体量,全面回顾这位四川美院原院长约50年的创作历程。展览焦点自然离不开《父亲》,分别以素描与彩绘手稿等形式,揭秘其创作过程。

        油画《父亲》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,仅从一例即可证明。每年中国美术馆都会有经典藏品被借出赴外地展出,而《父亲》是“出差”最多的那件,也因此被戏称为“最忙碌的父亲”。即便如此,熟知其创作内幕的人并不多。从此次展出的手稿《守粪的农民》,观者才知悉它也是《父亲》的原型之一。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除夕前夜,罗中立在位于重庆沙坪坝的一间茅厕旁遇见一位守粪农民,他“古铜色的皮肤,轮廓分明的线条,精壮的气势”,与另一位大巴山山民邓开选的“劳动人民”形象,共同构成了那个激荡变革的年代中最鲜明、动人的劳动者形象,也激发了罗中立的创作热情。在之后的手稿中,罗中立决定放大人物的头像,消减了“戏剧化”“文学化”的场景,最终,以写实主义肖像的方式让平凡的形象变成了艺术永恒。从《父亲》系列手稿的最终定稿中,人们得以一窥罗中立对肖像细节的多次调整,包括从侧面肖像到正面肖像的改动,以及老人的满脸皱纹和深邃眼神的敲定,都极富时代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。

        不得不说,一个普通人、一个毫不知名的人物,能以如此形式被永恒载入美术史,确实是一个突破性的创造之举。“在这巨大的头像面前,我感受到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的逼视,听到他沉重的喘息,青筋的暴跳,血液的奔流,嗅出他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……父亲——这就是生我、养我的父亲,每个人站在这样一位如此淳厚、善良、辛苦的父亲面前,谁又能无动于衷呢?”罗中立后来专门为画作《父亲》行文以作后记。

        回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国内美术界诞生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“伤痕美术”“乡土绘画”。尤其在高手辈出的“四川画派”中,罗中立的《父亲》、何多苓的《春风已经苏醒》等油画作品,以一种艺术先锋的姿态为中国美术吹进一缕现实主义新风。画家打破思想禁锢,用现实主义的风格来展现社会生活的真实、普通民众形象,用“文学观”来表达宽广辽阔的农村乡土风情,在全国美术界掀起波澜壮阔的“乡土风”。诸如周春芽的《剪羊毛》、陈逸飞的《周庄》等皆属“乡土风”经典作品。在《父亲》之后,罗中立围绕大巴山又创作了《春蚕》《金秋》等农村题材画作。“乡土题材值得我用一生去创作。”他说。

        责任编辑:静愚
      相关内容
      More.. 名人堂
        More.. 艺术展讯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055(s)   13 queries
        update:
        memory 4.334(mb)